四曲景区 九曲溪风光
小九曲 碧水回流
小九曲位于御茶园北面,这里巨石罗列嵯峨,石上有峭壁,有穹崖,有裂罅,有洞穴,还有几竿翠竹,低垂水上,乘筏洄游其中,好似在九曲溪里一样,左盘右旋,极尽天然曲折之妙,小九曲因此得名。不过要注意,小九曲只容得下单筏进入其间,而且没有回旋的余地。 小九曲北岸,有一座临水而立的巉岩,岩壁上勒有“小九曲”三字,相传是朱熹的真迹,由此登岸,沿石径盘旋而上,绕出岩顶,东望大藏峰金鸡洞,近在咫尺,洞内的古物,仿佛伸手可及。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直射洞内,是拍摄洞内古物的最好时机。从这里俯瞰小九曲,巉岩如卵,碧水回流。修篁轻拂,轻舟荡过,宛如人间仙境。溯小九曲而上,可看到一块巨石,石上裂一罅,如同利剑所劈。相传这是控鹤仙人试剑之处,故名“试剑石”。 小九曲是武夷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明代学者浦城人占建龙为纪念宋代大学者占体仁(公元1143-1206年)、占景仁(公元1200-1340年)创立双仁学院,与友人切磋理学,盛极一时,现遗址尚在。清代为泊庵。岩上有石刻:“庞公吃茶处”、“应接不暇”、“此大块赐我文章耳”、“真山水”等多幅,与名山相辉映。
御茶园 皇家茶苑
四曲溪南有一片依山傍水平地,这就是元代皇家御茶园的遗址。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据《崇安县志》记载: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武夷山一带已有蒸焙后研碎而塑成团状的“研膏”茶制造。这便是最早的武夷岩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咏茶诗中赞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武夷岩茶的入贡,始于宋代,但御茶园的创设,却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据志书记载:御茶园初创时,曾经盛极一时,园内建筑的大致布局是;前有仁凤门,后有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清禅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还有碧天桥和通仙井。御茶园设场官2名负责管理,每年交贡茶三百六十斤,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崇安县令张瑞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了一个茶场。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又在通仙畔筑一高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为“喊山台”;台上有亭,名为“喊泉亭”。据说每年“惊蛰”这一天,崇安县令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开山仪式。当县令拈香跪拜,念罢祭文时,隶卒就鸣金击鼓,同时高喊:“茶发芽了,茶发芽了!“举行过仪式,方能开山采茶。 武夷茶的入贡,给武夷山的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封建统治者为满足口腹之欲,苛索不已 ,贡额逐年增加,到元末,每个贡茶已增至九百九十斤。茶园官吏为完成上交贡额,便对茶农进行残酷的敲榨勒索,茶农不堪其苦,被迫逃亡,造成茶园荒芜,茶树枯萎。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官府不得不停办茶场。此后,这个有着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御茶园被废弃了。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又名呼来泉)。 御茶园的兴废,清代著名学者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感慨写道: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 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 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奇。 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 御茶园在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变革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武夷岩茶的生产一直到了清代初年,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但岩茶的产地已从御茶园一带转移到山北一带了。
大藏峰仙家史馆
大藏峰位于四曲的东面,这是一座巨大的岩峰,陡峭千仞,横亘数百丈。山巅耸拔如檐,岩溜皆滴落水中,叮叮咚咚地敲击着水面,恍如鸣奏着悦耳动听的琴音。舟过其下,令人有“甘午吹阴风,昼气黯若夕”之感,人语棹声,空壁回声,饶有趣味。 “半岩欲坠潭渚深,昼阳不到午阴阴。洞箫一曲瑶笙断,万壑千峰云水沉。”大藏峰下是深不可测的卧龙潭,关于这个深潭的来历,有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这潭里潜伏着一条恶龙,它时常带领着九条小龙张牙舞爪,追逐嬉戏,搅得天昏地暗,溪水泛滥。有一天,一位仙人路经此地,正见恶龙作怪,便拔出宝剑来,将八条恶龙斩死在潭中,唯有一条小龙摇尾乞怜,哀哀求告,愿意改邪归正,仙人便留下了它,命它在此护佑武夷山。 大藏峰半壁,有两个洞穴,一上一下,相去不甚远。上为鸡窠岩,洞内有一团稻草,不知何时搁此,至今仍不腐不朽;下为金鸡洞,内小外大,洞口有虹桥板,洞内藏有几具船棺。据史籍记载,峰顶有超真亭、仙史馆,均已废圯。大藏峰后有鸣鹤峰,上有凝真洞、仙机洞。仙机洞中有古代木板一横二竖,俗称仙机,风吹谷鸣,仿佛有仙人开动织布机,飞梭促织,故称仙机。前有岩名宴仙坛,传说是仙人在九曲溪招待客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