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峰、遇林亭窑址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西北部,有环景区高(高苏坂)星(星村)公路直达。遇林子窖址南距星村镇约5公里,东北距高苏坂村(武夷镇所在地)约9公里,从武夷山庄经星村前往大约需30余分钟。遇林亭窑址分布在几个山岗上,面积达6万余平方次开发米,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中的建窑系窑址之一。
1958年全匡文物普查被发观后,于1961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今年6月已正式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遇亭窑 址”已是世界级的古窑址了。
当时窑址所在地为星村——崇安的官道所贯穿,为方便行人,当地善人捐资搭盖有一风雨亭,约九百年前,就在这风雨亭中发生了一件事,影响了这周围几百年。相传在北宋末年,中原大地兵燹四起,民不聊 生,百姓纷纷向南逃难,有一天北方某个大名窑的烧窑师傅林某携家小逃难路过此地,逢天下大雨在风雨亭中歇息,偶遇两位林姓同宗,一为建州水吉窑制陶师傅因找寻瓷土原料到此:一为当地人系风雨亭四周山场所有者。因言及此地山形宜窑,山—上松柴、瓷上等原材料充足,且交通便利:如能造窑烧瓷,包管赢利丰厚。三人越说越投机,最后决定三人合伙在此地营造窑场,一人出场地及心场,一人负责制坯技术,一人专责造窑烧制。由于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加上三人齐心协力,第一窑试烧便获成功,打出了品牌,窑场越来越火,生意越来越旺,为纪念三人的偶遇,便将初次相聚的风雨亭命名为“遇林亭”。从此窑因亭名,产品销往四方,声名远播。时间长了,遇林亭不但成了窑场的名字,也就自然的成了地名,一直叫到现在。
遇林亭窑在宋代烧制什么产品?为何声名如此好呢?这是当时林姓制陶师傅拿的主意,烧制当时风行全国的斗茶用具——黑釉盏(碗),同时也兼烧一些日用青釉瓷器。宋代饮茶习俗斗茶,即先把半发酵的茶膏用净纸密裹捶碎,而后将碾成白色的细茶末放入烤热的茶盏内,再分四次三注初沸的汤水,至水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即可斗试。习茶色白,故以黑盏斗试最佳,形成了全国上下对黑盏的青睬,建州水吉窑生产的黑釉建盏由于釉色、胎骨谙般优点,被斗试家推崇为权品,以致宋朝皇帝宋徽宗在其亲撰的《大观茶论》中称道:“盏色贵背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最为要用”。时人描述建盏:色黑如漆、银斑如呈、器重如铁、三声如馨,后来建窑还奉旨烧制贡品茶盏。相传当时永吉有窑99 座,产品仍供不应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遇林亭窑参与生产黑盏,在建窑烧陶师傅林某等人的努力下,制作出了上品的黑盏,不但有建窑常见的样式、釉色,如兔毫、鹧鸪斑、油滴、绀黑等,还创新出一种新品种——描金彩、银彩黑盏(可能系北方窑师将定窑的描金工艺嫁接黑盏上)《福建文博》19印年2期《闽北古瓷窑址的发现和研究》中认为:“闽北仿建窑作品以遇林亭、茶洋二窑最为成功,足可媲美。”遇林亭窑的黑盏很受市场欢迎,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从现在的窑址分布看,范围很大,东面与景区接壤:西至窑址所在山岗顶;南至狮子口;北至水坝南200米。延着古官道,顺着山谷,在小溪的两侧低缓的山坡上都可以看到废窑堆积,在约两公里的地段内就有比较集中的六个地点(分属六个山头),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1998年,为申报世界遗产拟建景区高星公路,为配合该项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福建省考古队对该线路可能涉及的窑址地段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经1998年9月和200O年元月的两阶段,共发掘面积3317.5平方米,清理了两座宋代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发掘一批石构淘洗池、水井、排水沟、古路段、工棚基础等瓷器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宋代黑釉、青釉瓷器(片)及窑具标本。从发掘情况可以看出:遇林亭以烧制黑釉茶盏为大宗产品,同时也兼烧盘、碟、罐、灯盏等生活用瓷,产品精粗并存,黑釉、青釉并烧,说明该窑当时迎合不同层次的需要,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一批“描金”、“银彩”的黑釉茶盏,内容有山水、花鸟及“寿山福海”、“武夷山图”、“武夷精舍图”,有的在图形外圈还写有朱熹的《武夷九曲棹歌》的前四句——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种类型的黑釉盏,在国内传世品仅有3件,且多年前均已流散到境外去了,目前日本就有收藏。过去因缺乏标本,不能明确描金黑盏产地,只能从器形、色釉上判断为建窑系产品。此次遇林亭窑址发掘出“描金、银彩”黑釉盏是建窑系窑址中的首次发现,解决了“描金、银彩”黑釉盏的产地问题,证明了遇林亭窑在宋代烧制上等黑釉盏的实事。
现在的遇林亭窑址景点,即是在发掘的3317.5平方米的地点,为更好地保护发掘现场,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的精心规划下,由景区管理委员全投资六百余万元建成的,它主要由三大区域组成:①陈列服务管理区,有门房、博物馆及管理机构:②遗址保护区,分为作坊区与窑炉区:③旅游区,设有茶座、陶艺吧。该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保护司杨志军司长的高度赞赏,称其为目前全国保护第一的古窑址。
那一片山岗及其环抱中的谷地,就是遇林亭窑址的核心区,即抢救性发掘的那部分。过了桥先到“遇林亭窑址博物馆”参观,以其对窑址有一个概念上的全面了解。该博物馆是由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按宋代的风格设计建造的一组功能性展馆,它主要是由三部分展示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为“沉寂的窑场”,通过图片文字及部分窑具的陈列,反映了窑址周围的地理环境、窑址的分布及周边景致等总体概况。当时这一带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周围山上做为制瓷的瓷土,烧窑的燃料——松柴等原材料非常丰富,紧靠官道,交通便利,可由崇安直上江西信州‘今上饶)再辗转全国,或由永路顺崇阳溪下建溪,入闽江,出东海。选址很具科学性,以致于九百年后的令天:我们仍不得不佩服古陶工在造窑选址上不聪明和远见。
第二部分是“考古揭秘”,在这—部分里可以看到窑址核心区的发掘前后的详细资料和臣片及部分实 报物,在展出的样品中,可以见到黑盏的四种主要器型1、口盏,也称口盏,它的口型有明显的一圈收缩痕迹,这道痕迹在盏内形成一环绕的凸匿,即黑盏的永痕,亦称注汤线,它是为方便斗茶而特设的,是建盏的典型器形之一。仿建盏多仿此类碗,在发掘北方宋代耀州窑时,还发掘出作样品的这种建盏。2、敞口盏,它的盏型象一个倒讨来的斗笠,俗称“斗笠盏”。它的特点是小足,斜直辟。这种盏型是典型的宋代普通茶盏类型,宋代其他窑也烧制各种釉色的此种盏。3、侈口盏,它的器型很象盛开的喇叭花,美观大方,被美誉 报为“喇叭盏”,它的特点是口型大,适于分茶——即“茶百戏”表演。4、敛口盏,器壁渐收,甚至达到直立壁,喝茶时握持方便。遇林亭窑除烧制黑釉茶盏外,还兼烧黑釉和青釉的日用瓷,从出土的青瓷器(片)样品看,具有越窑风格,胎质细致,胎色较白,釉结合牢固,釉色呈青绿色玻璃状,釉下采用刻花、划花及篦纹装饰,纹饰流畅,疏密自然,风格成熟。窑址发掘资料表明,当时系黑釉、青釉同一窑烧制,烧制采用老窖,从已发掘的一号窑址和二号窑址约情况看,当时龙窑的规模很大.烧制技术成熟。
第三部分“茶艺明珠”,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蕴籍,这旦有很多有关武夷山“茶道”的历史记载和诗文典故,有宋一代的著名诗人、词人基本上都有吟咏到建茶、黑盏。如北宋的范仲淹在《和章氓从事斗茶歌》中写道: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在详细描述了精彩的宋代斗茶过程中,高度评价了建茶及黑盏。
蔡襄: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北苑十咏》)
欧阳修:喜共紫瓯今宜酌羡君潇洒有余情
苏辙:蟹眼煎成声未老毫毛倾看色尤宜
苏轼::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
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翁鹅儿酒(《送南屏谦师》)
黄庭坚:完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清汤
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晚年提举冲佑观,留下很多咏茶盏的佳句。
建溪宫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建安雪》)
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
促膝细论同此味,绝胜痛饮读离骚(《戏作》)
建茶、黑盏,由于朝野的兴趣,文人的渲扬,在宋代即已声名播,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亦步亦趋,同行一时,建茶、黑盏的生产亦达鼎盛时期。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到窑址现场去感受一下。这一片山间台地即是当年的窑场作坊区,黑盏的坯即在这里生产。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保护的很好的宋代的石拱古桥,宋代永井、淘洗瓷土等原料的淘洗池。还有一些王棚遗址发掘后,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了复埋,上面植上草坪、绿树加以保护。面前这座雕像是一宋代陶工正在制盏的抽象艺术雕塑品,它用武夷山特有的红色砂砾岩雕造,将历史上默默无闻的陶工的形象永久地熔进了武夷山中,正是他们创造了中华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他们虽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作品直到今天仍在展示着中华文明繁盛的唐宋时期的丰采,他们值得今人和后人的永远怀念和铭记……
一号窑址,属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它顺着山坡建造,烧窑时就象一条俯冲的“火龙”,故名“龙窑”,也似一条向下爬行的蛇或蜈蚣,又称为“蛇窑”、“蜈蚣窑”。它是我国汉代的烧窑陶工首行发明 的,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宋代达到最成熟阶段。一号窑址全长73.2米,二号窑址长113米。他们是我国已发掘的古窑址中最长之一 (1990年发掘建阳永吉建窑,长135.6米)。龙窑由窑头、窑室和窑尾三大部分构 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窑头,它由火门、通风口和火膛组成,每窑装窑结束后即由此开始点火烧窑,顺序而上,形成火龙。窑室由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砖做窑墙和拱顶,旁边一定距离开有窑门,方便装窑和出窑,在拱顶上两侧对称开设投柴口,前后两口一般相距3–5米。窑尾设有烟道和出烟室,一般不设烟囱,利用烟火在窑内产生的自然抽力,带动火焰平进烧制瓷器,它的最大特点是升温快,可达1300~C以上高温,节约燃料,由于窑壁较薄,所以窑体降温也快,特别适宜烧造;黑釉和青釉瓷器,火候控制的好还可以烧造出窑变产 品。为利用自然抽力,龙窑的建造一般都有8一20度的倾斜角,故老窑大都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热形成倾斜角,倾斜角越大,自然抽力越大,火焰流速越快,一般应根据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倾斜角。一号窑址的倾斜角为10度左右,二.号窑约为12度左右。我们从发掘的窑址上可以看到窑口、窑墙、过烟室等窑体都有利用废弃的匡钵等作筑砌材料,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窑中的瓷器坯件放在匣钵中烧制’,大约需烧窑70余小时(三天三夜),自然冷却40余小时(二天二夜),共计需时五天五夜(另一说法七天七夜)。窑中匣钵一般10–20个叠在一摞,在窑室内横向每列可排8–10摞,纵向根据窑长计算,如一号窑长73.2 米,有效长度约50米,估计可排250列,计算下来一次性可烧成瓷器约5万件,二号窑更可烧制约8万件,产量很大,销路很广,现日本收藏的金彩黑盏及其他部分黑盏即为遇林亭烧制,在朝鲜、东南亚等许多地方都可见到遇林亭的产品。据考证,兴盛一时的宋代遇林亭窑到元代末期才逐渐衰落了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饮茶习俗的改变,黑盏渐渐的没有了市场:二是对海外的贸易,使大多窑场日益在沿海设窑,日久便荒废了相对偏远的山场。但民间却有另一传说来给遇林亭窑结局,相传在宋末元初时,由于遇林亭窑声名远播,一些独特的产品(如金彩黑盏)更是闻名遐尔,朝廷闻说一道圣旨要求遇林亭烧制贡御产品,窑工们诚徨诚恐,小心翼翼地进行烧制。不知是什么原因,越是认真越没成功,一连几窑都达不到圣旨的要求,眼见期限将到,不破产也要杀头了,窑工们只好一逃了之……民间谣唱:遇林亭,遇林亭,一日成御,立马就停。据说窑址上至今有一窑仍未开窑呢!是不是真有其事,只有等待进一步的发掘了。泥巴、水、火交溶(熔)产生了华夏文明的具体代表——陶瓷,西方即以“瓷”音代称中国“CHINA”。陶瓷的生产大概来说有采泥、洗泥、冲泥、制坯、制釉、纹画、着彩、上釉、烧窑等几个步骤,其中最有成就感的制坯过程。眼见着一团泥巴在制陶师傅约手中,借助传统的陶车,从囫囵一团渐变成一有意义的圆 器,让你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了历史的真义,在分享这祖先传下来的劳动之乐的同时,也让我们透过精美的碗盏看到了中国文明的昨天,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文明的今天,对明天的中国文明寄予无限的希望……
福建南平武夷山遇林亭窑址旅游风景区-遇林亭-景区风光-武夷山旅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茶米家 » 福建南平武夷山遇林亭窑址旅游风景区-遇林亭-景区风光-武夷山旅游
2023年全年武夷山景区免门票(不含观光车票和竹排票)